從日虧 500 到日賺 3000,這家甑糕廠靠一臺機器逆轉局面
凌晨三點的甑糕車間里,王建國盯著地上散落的糯米團直嘆氣。剛招來的臨時工又把糖漿撒了一地,封口膜歪歪扭扭地粘在包裝盒上,這批貨要是發出去,客戶肯定得投訴。更讓他頭疼的是,傳統手工灌裝每天頂多產 800 盒,旺季訂單排到下周,工人累得直擺手,他自己也快扛不住了。直到換了龍應甑糕全自動灌裝封口機,這個有著 20 年歷史的老作坊才真正嘗到了 “機器換人” 的甜頭。
一、3 個人干 10 個人的活,人工成本砍半
王建國的甑糕廠以前是典型的 “手工作坊模式”:5 個工人負責熬糖漿,3 個人蹲在案子前用勺子灌甑糕,2 個人專門盯著封口機,一天下來腰酸背痛,產量卻卡得死死的。最麻煩的是人工灌裝的 “隨機性”—— 老師傅手感好,每盒能控制在 250 克左右;新手要么灌多了虧本,要么灌少了被客戶罵 “偷工減料”,光因為分量不均的投訴,每個月就得損失兩三千。
換了龍應全自動灌裝封口機后,車間里的景象徹底變了。機器的全自動灌裝系統帶精準計量功能,通過伺服電機控制推桿,每勺甑糕的誤差不超過 2 克,客戶再也沒提過分量問題。更絕的是流水線設計:糯米團從蒸煮鍋出來,直接掉進機器的儲料倉,自動分切、灌裝、封口一氣呵成,3 個工人負責上包裝盒和巡視機器就行,每天產量穩穩站上 2000 盒,比以前 10 個人干得還多。
“現在一個月省 5 個工人的工資,光人工成本就少花 15000 塊。” 王建國翻著工資表算過賬,以前旺季得臨時雇人,加班費比工資還高;現在機器 24 小時連軸轉,按下暫停鍵就能換班,根本不用為招人發愁。有次鄰近縣城的同行來參觀,指著機器上的觸摸屏感慨:“我們還在靠老師傅的手感吃飯,你們都用數字說話了。”
二、粘黏難題被攻克,材料浪費降 70%
甑糕這東西最麻煩的就是粘性大,糯米混著紅棗、豆沙,沾得勺子、案子到處都是。以前手工灌裝時,每灌 100 盒就得停下來刮一次勺子,刮下來的殘料黏糊糊的沒法用,一天浪費的甑糕能裝滿兩個垃圾桶。王建國心疼得不行:“這些都是錢啊,好端端的料就這么糟蹋了。”
龍應的工程師顯然摸透了甑糕的脾氣。機器的灌裝嘴用了特氟龍防粘涂層,甑糕進去滑溜溜的,根本不沾壁,灌完自動吹氣清潔,連縫隙里的殘渣都能吹干凈。儲料倉里還藏著恒溫攪拌裝置,38℃的溫度剛好保持甑糕柔軟不結塊,避免了手工攪拌時用力不均導致的顆粒沉淀。
包裝膜的浪費也少多了。以前手工封口總對不準位置,要么膜長了剪掉一截,要么沒封緊返工,一卷膜用下來浪費近 30%;現在機器的光電定位系統像長了眼睛,包裝盒剛到位,封口膜就精準落下,熱封溫度控制在 180℃±2℃,封邊又平又牢,撕開時帶著清脆的 “啵” 聲,客戶都說 “這包裝看著就正規”。王建國算了筆賬,光材料浪費減少這一項,每個月又省出 8000 多塊。
三、30 秒換規格,小批量訂單也能賺
做食品的都知道,旺季忙死,淡季閑死。王建國以前最怕淡季,客戶要的量少還凈是 “特殊要求”:有要 100 克小盒試吃裝的,有要 500 克家庭裝的,還有客戶指定用圓形盒代替方形盒。手工換模具得拆機器、調位置,折騰大半天,最后一算賬,賺的錢還不夠付工人的工時費。
現在他反而盼著小訂單找上門。龍應的機器換規格簡單到離譜:在觸摸屏上點選 “100 克圓形盒”,30 秒內灌裝量、封口位置自動調整到位,連傳送帶的速度都跟著變。有次一個景區客戶要 200 盒心形包裝的甑糕做伴手禮,王建國讓工人試了試,從調機到出成品只用了 15 分鐘,客戶收到貨后當場追加了 5000 盒的季度訂單。
“以前是我們求著大客戶下單,現在小客戶也能當財神爺。” 王建國的廠里現在有 5 種常規包裝,遇到節日還能快速推出限定款。去年中秋,他們用機器趕制了 3000 盒月餅形狀的甑糕禮盒,因為造型別致,在當地超市賣斷了貨,光這一筆就賺回了機器的半臺錢。
四、衛生標準升級,順利拿下商超入場券
做食品生意,衛生是底線。以前手工灌裝時,工人戴著手套也難免接觸原料,車間里的蒼蠅、灰塵更是防不勝防。王建國好幾次想進大型超市,都因為檢測報告里的 “微生物指標超標” 被拒之門外。
龍應的全自動灌裝封口機直接幫他邁過了這道坎。機器的料斗、灌裝管都是 304 不銹鋼的,拆開就能沖洗,角落都打磨得光溜溜的,連清潔阿姨都說 “比家里的鍋還好洗”。整個灌裝過程在封閉環境里完成,原料從儲料倉到包裝盒,全程不沾人手,車間里裝了新風系統,連空氣都經過過濾。
上次市監局來抽檢,檢測員拿著報告說:“你們這衛生標準,趕上罐頭廠了。” 現在王建國的甑糕不僅進了本地最大的超市,還通過了電商平臺的審核,每天發往全國各地的快遞包裹堆得像小山。他笑著說:“以前愁沒人買,現在愁不夠賣,這機器真是幫我們打開了大門。”
五、24 小時不停機,旺季再也不慌
今年春節前,王建國接到了一個 10 萬盒的大單,客戶要求臘月廿八前必須交貨。換做以前,他想都不敢想,現在卻胸有成竹:“機器不停,人輪班,肯定能趕出來。”
龍應的機器耐用得超出預期。連續運轉 72 小時后,他讓維修工檢查,除了傳送帶有點發熱,其他部件都好好的。操作工只需定時加原料、換包裝膜,機器自帶的故障報警系統會提前預警,有次加熱管溫度異常,屏幕上立刻跳出提示,還附帶解決方案,根本不用等技術員上門。
臘月廿七那天,最后一批甑糕順利裝車,客戶當場付了尾款,還多給了 2000 塊獎金。王建國在車間擺了兩桌酒,對著機器敬了一杯:“這伙計比人還靠譜,以后咱們就靠它發家致富了。”
現在的王建國再也不用凌晨三點去車間盯著了,他把更多時間花在研發新口味上,最近推出的桂花甑糕成了網紅產品。他常跟同行說:“不是生意不好做,是老辦法行不通了。一臺好機器,能讓老手藝煥發新生。”
如果你也在為甑糕生產的效率、衛生、成本發愁,不妨看看龍應這款全自動灌裝封口機 —— 它解決的不只是生產問題,更是幫你打開市場的鑰匙。